通訊員 鄭嫚 劉順楓
共慶豐收,同享喜悅。9月23日是我國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趁著短暫的陰天,寧陜縣城關鎮(zhèn)賈營村二組村民鄧安定一大早便和前來幫忙的村民們熱火朝天地搶收田里的稻谷。
稻田里金黃的稻谷散發(fā)出陣陣清香,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割稻子、打稻谷、搬運……大家分工協(xié)作,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今年我種了一畝五分田,估計能收1700斤左右的稻谷,比往年要多一些。”前來幫忙的村民楊海金自豪地分享今年的收成。
今年以來,為改善播種多年的稻種退化現象,寧陜縣大力引進推廣水稻新品種試驗種植,帶動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賈營村作為新品種水稻試驗田種植地,水稻畝產可達到1300斤左右,比其他品種的稻谷畝均增收高約12%左右。
豐收的火熱氛圍不僅隨著稻香飄蕩在金燦燦的稻田間,也升騰在一個個食用菌大棚里。在寧陜縣玉海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菇農們穿梭在菇架旁,動作嫻熟地采摘新鮮香菇。
“這次采的是秋菇,才開始采摘半個來月,大概賣了有二十多萬元,每天采菇工人就有三十余人。今年香菇長勢好,夏菇豐收,秋菇長勢也還可以,產量高。”據寧陜縣玉海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法人黃厚琴介紹,自2014年成立合作社以來,合作社共帶動了30多戶農戶發(fā)展食用菌,每戶每年能增收兩三萬元。今年連同去年的夏菇,已經賣了有一百多萬元。
“我今年種植了兩萬多袋香菇,目前已經賣了有四五千斤。”城關鎮(zhèn)青龍婭村村民王光堤從寧陜縣玉海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成立之時就加入進來,通過“合作社+農戶”的發(fā)展模式,出產的香菇根本不愁銷路。
據了解,寧陜縣玉海食用菌專業(yè)合作社現已建成食用菌大棚130余個,主要種植秋菇和反季節(jié)夏菇,每年每戶栽培食用菌2萬袋,帶動農戶在合作社務工,年均增收1.5萬元左右。
“我今年在這里干活,做了100多天,掙了1萬多元。”賈營村四組村民鐘家連說,在合作社工作還比較穩(wěn)定,離家近,收入也還可以。
近年來,寧陜縣堅持“一縣一業(yè)”“一村一品”,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將分散的土地適度向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集中,著力推進農業(yè)產業(yè)規(guī);洜I。
青龍婭香菇小鎮(zhèn)立足于發(fā)展各類食用菌生長的獨特自然條件,大力推進“一村一品”,打造出了屬于寧陜的特色菌菇產業(yè)。
稻田里豐收的笑顏,香菇大棚里忙碌的身影,只是寧陜推進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的縮影。近年來,該縣以升級新設備,引進新品種,更新新模式等多種途徑,多措并舉助推農業(yè)現代化加速發(fā)展。
“我們迎來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讓我們在話豐收、慶豐收的同時,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yè)、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為促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而努力奮斗。”寧陜縣農業(yè)農村和水利局干部趙成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