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健
晨霧繚繞嵐河畔,黛色遠山倒映如畫。錯落有致的中式現代民宿間,游客細品農耕文化墻與復古磁帶墻,沉浸于山野寧靜。曾經的閉塞山村——嵐皋縣佐龍鎮(zhèn)馬宗村,如今已成“網紅打卡地”,生動演繹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篇章。
環(huán)境蝶變 筑巢引鳳
“以前污水橫流、雜物亂堆,現在路寬廁凈,連菜園子都成風景了!”馬宗村一組村民王慶翠感慨的今昔對比,源于一場深刻的人居環(huán)境革命。2022年起,佐龍鎮(zhèn)以“千萬工程”為藍本,強力整治村容:拆除違建20余處,新建垃圾分類點13個、星級公廁7座,鋪設污水管網28戶,栽植綠化果園50畝。同時,巧用170萬移民后扶資金,實施“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專項行動,累計撬動各類資金3000萬元,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施工、以獎代補,對28戶實施星級和美庭院改造。
小細節(jié)撬動大變革。村里將農耕文化融入建設,收集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老物件,打造40余米文化墻,修復3公里觀光步道,建成“夢見蓬萊”吊橋等打卡點。老宅老院變身“鄉(xiāng)愁記憶館”,廢棄農具化作鏡頭里的“藝術品”。人居環(huán)境的煥然一新,為鄉(xiāng)村旅游鋪就了堅實基石。
產業(yè)“聚變” 集群生金
“‘五一’期間接待28桌,收入超2萬元!”說起今年的生意,興源農莊業(yè)主陳倫秀喜上眉梢。她經營的農家樂主打的本地散養(yǎng)土雞、無公害蔬菜備受游客青睞。面對涌來的研學團隊,陳倫秀計劃再投60萬元擴建民宿,打造“吃住玩一條龍”體驗。
陳倫秀的農家樂升級之路,是馬宗村旅游產業(yè)“聚變”的縮影。佐龍鎮(zhèn)黨委、政府借力“歸雁經濟”,引進社會資本3000萬元建成高端民宿3處,并開發(fā)星空露營基地,形成“高端民宿引領、農家賓館補充”的集群效應。早在2003年就開辦“老牛農家樂”的王本存一家,從最初僅能接待2桌,發(fā)展到承接各類宴席,年收入超10萬元。在示范帶動下,村民紛紛盤活閑置農房,“民宿+文化體驗+生態(tài)觀光”模式日漸成熟。
佐龍鎮(zhèn)黨委書記畢雙平介紹,目前馬宗村擁有農家樂18戶、民宿3家,累計接待游客超4萬人次,戶均增收1.2萬元,產業(yè)從“單打獨斗”邁向“集群共贏”。
人才歸巢 端穩(wěn)“金碗”
“以前在深圳打工,如今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開農莊,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去年,村民林太奎投資20多萬元改造庭院,農莊國慶開業(yè)首日便迎來四川和西安等地的游客。他的選擇并非個例,依托“以獎代補”政策,馬宗村撬動民間資本320萬元,引導28戶村民投身旅游產業(yè)。
村民王慶翠的經歷更具代表性。曾經她靠種菜打零工維生,“五一”游客的激增讓她靈光一閃:“我家住在村口,游客常讓我做飯,不如開農家樂!”她拿出10萬元積蓄改造房屋,預計今年“十一”開門迎客。“金馬閣”店主王忠則深挖生態(tài)價值,增設農特展銷區(qū),將土雞蛋、山野菜變成熱銷“伴手禮”。更多未能直接開辦農家樂的村民,也通過訂單種植、生態(tài)養(yǎng)殖,端穩(wěn)了“旅游飯碗”。
更可喜的是,村集體探索出利益聯結新機制:牽頭收儲盤活閑置宅基地3處、房屋1處,流轉土地100畝,成立勞務公司,串聯企業(yè)、農戶。村民通過租金、務工、分紅多渠道增收。去年村集體經濟收益71.97萬元,戶均分紅360元,帶動230人次務工,發(fā)放工資30余萬元,共享發(fā)展紅利。
品牌塑魂 名片更靚
近年來,依托“夢見蓬萊”景區(qū)核心,佐龍鎮(zhèn)串聯鳳棲云舍、十里荷香等景點,整合蠟燭山、嵐河資源,精心打造“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擦亮文旅融合新名片。
馬宗村借勢發(fā)力,積極拓展品牌內涵。今年,吸引陜西師范大學、安康學院等高校設立研學基地,沙灘音樂節(jié)、農耕體驗等活動吸引游客5000人次,拉動消費50萬元。去年,“芳華雅居”民宿新增“圍爐煮茶”項目,讓游客體驗到“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獨特魅力。
如今,“商貿重鎮(zhèn)、旅游名鎮(zhèn)、生態(tài)強鎮(zhèn)”的藍圖正化為現實。“從‘一片美’到‘處處美’,從‘好風景’到‘好錢景’,馬宗村的蝶變印證了守住綠水青山,方能收獲金山銀山。”佐龍鎮(zhèn)黨委書記畢雙平表示,“要持續(xù)深化‘統(tǒng)、謀、建、融、熱’五字要訣,讓生態(tài)紅利惠及更多群眾,繪就鄉(xiāng)村共富新畫卷。”